看地图middot说历史会盟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政权就开始设计让那些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蒙古部落安定下来的办法了。又经历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位皇帝处心积虑地布局,到康熙三十年(年),大清王朝北部、西部边疆的格局才算基本尘埃落定。实现这一切的办法尽管早已流传了两千多年,由它固定下来的统治制度确是清王朝几代人的独创。

昭乌达与卓索图

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是这样讲述大清朝廷统御蒙古诸部的方式的:

本朝龙兴,蒙古科尔沁部率先归附,及既灭察哈尔,诸部相继来降。于是正其疆界,悉遵约束。有大征伐,并帅师以从。及定鼎后,锡以爵禄,俾得世及。每岁朝贡以时,奔走率职惟谨,设理藩院以统之。

顺治十二年(年),管理蒙古各部事物的理藩院尚书沙济达喇上奏清朝顺治皇帝,请示会盟一事:

向例,往科尔沁之地会盟者,召集科尔沁十旗于土谢图亲王处。察哈尔、扎鲁特二旗、额驸珠尔扎噶郡王、巴林二旗、翁牛特二旗、敖汉、奈曼、克什克腾、此十一旗于适中地点会盟。喀喇沁二旗、土默特二旗于适中地点会盟。顺治九年,二旗亦于适中地点会盟。顺治九年,察哈尔固伦额附阿布奈亲王曾奉旨召集会盟,此次会盟,因固伦额附阿布奈亲王为该十一旗为首之王,故是否仍于彼处召集会盟?为此谨题请旨。

这个请旨的题本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第一,最迟在此时的三年前的顺治九年(年)内蒙古东部三盟已经初步成型。

“往科尔沁之地会盟者,召集科尔沁十旗于土谢图亲王处。”科尔沁十旗显然是哲里木盟的雏形。

题本中提到察哈尔、扎鲁特、阿鲁科尔沁、巴林、翁牛特、敖汉、奈曼等十一旗于适中地点会盟,这个会盟有点是超级版的昭乌达盟的意思。

喀喇沁二旗、土默特二旗于适中地点会盟。四旗俨然就是缩小版的卓索图盟。

此时各盟尽管已具轮廓,但具体的会盟地点,在当时的档案资料中还是“适中地点”,并无明确的表述。

根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的记载,天聪六年()四月皇太极率领大军征伐察哈尔:

大军次扎滚乌达地方。塞冷、阿巴海之子昂阿尔柱尔,巴林部落塞特尔,阿禄部落奔巴楚虎尔顾鲁台吉、僧格台吉,科尔沁国土谢图额驸奥巴、布塔齐哈谈巴图鲁、……阿禄部落孙杜稜、东戴青、塔赖楚虎尔之子穆章等诸贝勒各率所部兵来会。

这个被载于史册的“扎滚乌达”地方,就是后来昭乌达盟的会盟之所。

这次进攻察哈尔的大军进到哈尔占地方(今克什克腾旗大坝梁以东),皇太极整肃军纪,对巴林台吉“各惜马匹,怠缓不前”及阿鲁科尔沁部“仅以一旅之师勉强应命”等情况进行了严厉诘责。

这年十月,皇太极派遣国舅阿什达尔汉及达雅齐两人,在硕翁科尔山(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为已归顺的科尔沁、敖汉、奈曼、巴林、札鲁特、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诸部划分牧地,明确四至及疆土。牧地分定后,各部不得互相兼并及侵扰,违者“坐以侵犯之罪”。是年冬,翁牛特部台吉班第伟征即以“越界游牧罪”受罚。

此次划定及其以后又经过调整,卓索图、昭乌达两盟8部13旗牧地定位大体分三种形式:

(一)异地安置的为巴林、敖汉2部。巴林部原牧地在广宁哈亥额力素(今辽宁省彰武一带),移至西拉沐伦河北岸今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地域。敖汉部原驻牧在广宁义州(今辽宁锦州义县),迁移到老哈河东岸今敖汉旗地域。

(二)一部划分2个旗以上的有喀喇沁、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喀喇沁划分为左、右两旗,翁牛特划分为左、右两旗;阿鲁科尔沁划分北、南两旗,后又并到一起。

(三)克什克腾为1部1旗,在原地未动。

康熙三年()四月,“敖汉旗、翁牛特二旗、奈曼旗、巴林部二旗、扎鲁特二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喀尔喀左翼旗、共十一旗,会於昭乌达。”

到康熙三十年(年)多伦会盟后,清内札萨克实行盟旗制度。共分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

那么这个史籍上记载的“昭乌达”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阿鲁科尔沁文史·第二辑》刊载的柴扎木苏撰写的《辽·永州遗址》一文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永州城在今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苏木巴彦诺尔嘎查附近,这个地址与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的扎滚乌达.昭乌达会盟地址隔河相望。

阿鲁科尔沁旗札萨克巴咱尔吉哩第在当昭乌达盟长时曾,在这里主持一次会盟。他为了保护会盟地古迹,命令扎滚乌达附近居住的额勒登格的祖先负责保护这一古迹。他们接到命令后,按要求在会盟地东南尽靠西拉沐伦河盖了一个小庙,起名为嘎其苏木,这个庙后被西拉沐伦河吞掉了。除修建了一座看守会盟古迹的小庙外又从百柳中找出一棵又粗又高的大树,挂上色特尔(用绸带制成的神符)。旧社会在蒙古地区,不管树木或牲畜只要带上色特尔就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如若冒犯,就受神的惩罚。在这种封建迷信思想的支配下,几百年来以这棵大树历史见证物的身份在札滚乌达(昭乌达)甸子上屹立多年。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2期刊登的敖拉著《关于清代昭乌达盟》的描述也证实了《阿鲁科尔沁文史》的记载,也说明白了,这个“扎滚乌达”地方为何会在阿鲁科尔沁旗境内:

赤峰市档案馆藏清代翁牛特档案在乾隆二十六年()札萨克多罗君王镇国公恭格喇布坦,二等台吉尤木札布等呈文:“……旗东界为西拉木论、老哈河汇合处昭乌达。翁牛特王、贝勒二旗牧地原在一处。东边昭乌达到西边格德尔格沙日噶有五百三十里……。”其址位置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西北新开河东(南)、西拉沐伦河北岸、二河分流处的三角地内。清末阿鲁科尔沁旗第十二代札萨克君王多罗贝勒巴泽尔嘎日迪任昭乌达盟长期间使会盟地“昭乌达”划入阿鲁科尔沁旗界内。

卓索图盟是由喀喇沁两翼旗和土默特两翼旗组成的。

原驻牧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附近地区的土默特部的一支,由俺答汗后人土默特部和蒙古贞部组成,为避林丹汗部的侵扰,由归化城附近东迁,与喀喇沁部共牧一地。后又东移于喀喇沁部之东(辽宁省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为区别于故地归化城的土默特部,称东土默特。

东土默特来到今阜蒙县一带后,左右两翼,异姓同牧,即土默特与蒙郭勒津两姓同牧。兀良哈人莽古尔岱率所部从喀喇沁部也徙居东土默特驻牧地,并统领了徙牧于此地的蒙古贞部蒙古人。

由喀喇沁两翼旗和土默特两翼旗组成的盟,因四旗开始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卓索图(在今北票市境内)地方,故名卓索图盟,为清代内蒙古六盟之一。

今赤峰市境内的喀喇沁旗、原为喀喇沁中旗的宁城县就是卓索图盟的一部分。

多伦会盟与外喀尔喀

通过一系列的三年一次的会盟,内蒙古的六盟四十九旗基本安定下来了,外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却烽烟再起,于是就有了我们前文看到过的“乌兰布统”之战。

就在葛尔丹大举进攻土谢图汗和车臣汗的时候却后院起火。噶尔丹的侄子索诺木阿喇布坦和策妄阿喇布坦趁噶尔丹率部东征之际,在后方发动政变。策妄阿喇布坦归集部族力量,迅速壮大实力,控制了天山北麓准噶尔原有属地。噶尔丹大本营被端,有家难回,而他新近占领并驻扎的喀尔喀科布多地区(位于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交界地带)因部众南逃,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难以支撑噶尔丹麾下部众的生产生活需求,面临经济困顿和生存危机。

尽管战争还没有完全平息,但雄才伟略的康熙皇帝已经在思考让外蒙古地区安定下来的办法了。

康熙帝是一位善于把握时机、善于运用策略、讲求实效的君主。他抓住取得乌兰布通胜利、击退噶尔丹内犯之后的有利时机,利用喀尔喀蒙古内部的纷争,采取会盟的高招,来解决喀尔喀蒙古的难题。

康熙三十年(年)四月,康熙帝亲率官兵到达距北京里的多伦诺尔驻扎。外喀尔喀蒙古三大部、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的营帐,以康熙帝大营为中心,众星捧月,四面环绕。从五月初一日到初六日,进行会盟。

多伦诺尔蒙古语为七溪、七星潭之意,所以多伦会盟又称七溪会盟。

会盟所在地十三里滩草原,东西长十公里左右,南北宽6公里左右,地势平坦。康熙皇帝软硬兼施,即显示了自己的强大武力和威势,又摆出一副怀柔亲和的姿态。

会盟的第一天,他先派内大臣索额图等传达谕旨:土谢图汗对杀死札萨克图汗写出认罪书,承认“扰害生灵,实臣等之罪”。将其认罪书发给与盟的各部首领,以求取得札萨克图汗弟策妄扎布等的谅解以及各部首领的宽容。

第二天,康熙帝在御营外搭起黄色御帐篷。御帐篷南向两侧,设紫红色长帐篷,这是为参加会盟的大臣、蒙古王公而设的。正对御座有一帐篷,帐内桌上摆满了金银器、酒杯等用具。在皇帝御帐两侧的长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其中有特意从北京带来的四头大象,装饰华丽,象征祥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弟策妄扎布、车臣汗四人坐在第一排,其他官员按序列座。喀尔喀总计近千人,八旗禁军佩带武器肃立。清晨,康熙帝着朝服在御营升座,鼓乐齐鸣,喀尔喀王公贵族行三跪九叩礼。

随后,康熙帝宣布,赦免土谢图汗之罪,将册文和汗印授予土谢图汗;封被土谢图汗杀害的札萨克图汗亲弟策妄扎布承袭其兄为札萨克图汗。应允喀尔喀贵族请求,宣布“将尔等与朕四十九旗一例编设,其名号亦与四十九旗同”。分喀尔喀为三十四旗,下设参领、佐领,从行政建制上与内蒙古各旗划一。

紧接着,康熙帝了主持约桌的盛大宴会,亲手把酒递给哲布尊丹巴,然后是三位喀尔喀亲王,再次给二十位主要台吉。他们都跪着接酒,一手持杯,同时叩首,以示对他们特殊恩宠的感激。在宴会过程中,有各种杂技、木偶演出助兴。喀尔喀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庄严隆重、声势浩大、气氛热烈、情感融洽的场面与表演,既非常高兴,又十分惊异。他们也拜觞起舞,欢欣雀跃。

康熙皇帝还在多伦诺尔举行了尽显威仪的大阅兵。著名历史学者阎崇年在他的《康熙大帝》一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康熙帝身着戎装,头戴镶有貂皮的头盔,佩带胯刀和弓箭,骑马绕场一周,回来下马,亲自弯射,十矢九中。众蒙古王公贵族观射后,震惊地感叹称:“神武也!”随后阅兵。受检阅的部队,按八旗序列,有骑兵、步兵、炮兵等。康熙帝乘马由中间通过检阅部队,然后登上一座小山包。在这里安设御帐,四周侍卫林立。康熙帝命喀尔喀王公来到帐前站列于右,八旗大臣、都统站列于左,演习随即开始。响亮的号角吹响后,先是步兵列队前进,角鸣声停,行进也停,如此反复,三进三停。突然号角声大作,所有骑兵,大呼前进,万马奔腾,声动山谷。随之,汉军火器营,枪炮齐射,声震大地。演习部队奔驰到康熙帝所在地的附近,戛然而止,整好队形。演习完毕,喀尔喀王公对于强大军容、庄严军威、严肃军纪、新式军械,感到惊异。炮兵又进行了出色的打靶表演。土谢图汗等悚惧失态,几乎躲避。多伦诺尔草原上空前的大阅,喀尔喀人为之震惊,为之慑服。

康熙皇帝玄烨通过多伦会盟解决了漠北问题,此后漠北再无战事。到雍正年间,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通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懈努力,清政府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之久的北方游猎民族边患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liaozx.com/tlsxs/91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