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产业园区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通过聚集某类特定行业、特定形态的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助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按照建筑及功能划分,产业园区可分为生产制造型园区、物流仓储型园区、商办型园区以及综合型园区。
产业园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在“双碳”背景下,低碳发展是产业园区的必由之路。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年9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了落实承诺,中国政府于年10月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形成了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各部委逐步制定了各领域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截至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
亿欧智库: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梳理(部分)
地方政府也分别制定了本省的“碳达峰碳中和总体实施意见”,并陆续发布“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随着各级政府“双碳”政策的完善,如何切实推动政策落地,成为各地方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
低碳园区是推动“双碳”政策落地的首要抓手
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园区数量大幅增加,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已高达2.5万个,园区对中国GDP的贡献度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显示,年,仅家国家级高新区和20家国家级经开区的GDP总量就已达到2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5.%。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园区也成为了碳排放大户,据统计,仅全国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全国总量的1%,由此可见,园区减排是达成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以园区管委会为申报主体,推进低碳或近零碳园区试点建设,比如,四川省提出:“在年前,建成20个左右近零碳排放园区”。通过示范建设,探索园区低碳化发展路径,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各园区管委会选择区域内具有良好基础的特定产业园进行试点建设,比如,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拥有电子信息、精密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众多产业园,管委会选取中科九微、和泰光纤、华讯方舟等企业所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作为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试点,探索园区低碳化发展。
由此可见,低碳园区是“双碳”政策落地的首要抓手。ISC(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发布的《低碳园区发展指南》,对低碳园区进行了定义:在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前提下,以系统产生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产出,以实现土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总量作为核心管理目标的园区系统。
园区管委会通过推动各个具体园区的低碳化建设,积少成多,实现区域碳排放下降,助力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园区温室气体零排放是低碳园区通过抵消后的结果
在政策推动下,低碳园区投资建设也进入热潮,各类企业纷纷结合自身优势,打造零碳排放的产业园区,拓展公司业务,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气候政策风险。比如,中国天楹与通辽市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协会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将投资亿元人民币,在“十四五”期间打造通辽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
在实践中,国内某些园区已经成为了低碳发展的样板,比如,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是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该园区配置了两台总量4.8MW的风电机组和总容量超过1MW的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了全钒液流储能、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储能装置,并利用智慧能源技术和智能微网技术,实现了新能源发电的就地消纳,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碳排放。对于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园区通过购买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核销,于年获得了碳中和认证。
与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不同,远景鄂尔多斯产业园在充分利用当地的风光资源,满足了园区80%用电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在电力交易中心购买绿电,实现园区一期%绿色能源的供给,从而实现园区二氧化碳零排放。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现阶段所说的碳中和园区或零碳园区,并非是指园区通过所辖范围内生物碳汇以及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对园区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的吸收,实现净零排放。
而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园区内各种可再生能源、应用各类节能降碳技术、采取各类低碳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园区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购买CCER、绿电等方式,对剩余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销或弥补园区用能需求,实现了园区温室气体零排放。
在火热的建设浪潮下,虽然已经有了部分低碳园区建设标杆案例,但是由于各园区规模大小、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差异甚大,是否能够形成低碳园区统一的建设路径?低碳园区建设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哪些服务商能够助力低碳园区建设?
亿欧智库计划通过专题报告深入探究低碳园区建设
基于以上思考,亿欧智库正在撰写《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报告》。
本次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特定产业功能的具象园区,除员工宿舍外,不包含其他居民区,具有行政职能的产业园区,比如高新区、经开区等,不属于本报告研究范围。
报告将围绕低碳园区建设背景、建设蓝图、核心能力、服务支持、建设路径、建设实践等进行研究,对园区建设路径方法论进行重点研究和深入解读。
以下为《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报告》的内容框架:
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低碳园区基本概念、建设背景和国内外建设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低碳园区建设蓝图、分析关键核心能力,盘点低碳服务商并绘制产业图谱;第三部分主要总结提炼低碳园区建设路径方法论,并呈现不同类型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实践。
本份报告预计将于12月底在亿欧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liaozx.com/tlsly/1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