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通辽从一沙之治到生态之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市30%以下盖度级的沙化土地减少了78万亩,30%——69%盖度级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万亩,“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一去不复返,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科尔沁草原之变
从抢救性保护到可持续性修复
治沙,是对科尔沁草原的抢救性保护,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扭转为绿进沙退的战略优势,让科尔沁草原有了重新焕发生机的基础。
我市通过实施“双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采取造林种草、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根据最新国家气象中心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境内科尔沁沙地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生态质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全市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增加0.5%,易起沙尘指数呈下降趋势,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升,平均最大风速由18.2米/秒下降到14.2米/秒,平均大风日数由22天降至19天;生长季降雨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加5.93毫米;平均气温呈降低趋势,生长季平均气温年降低0.02度,逐渐形成生态与气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年,一项将科尔沁草原从抢救性保护转变为可持续性修复的重大工程在我市启动。
该工程是全国首批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也是目前通辽市单体投入最大的生态工程。工程实施效果,不仅关系到通辽市生态环境质量,还关系到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
该工程实施不到一年时间就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这与工程高标准设计规划和扎实有力推进密不可分。宏观上,工程将科尔沁草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打包”整合到一起,统一规划进行保护和修复;微观上,通过实施十大类工程30个子项目,将制约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的草原生态退化、土地沙化、地下水水位下降这三大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待工程全部完成后,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全面增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通辽发展之路
以科尔沁草原修复引领全域绿色转型
生态建设带来的美好图景在通辽大地比比皆是。
年,开鲁县小街基镇流转亩盐碱撂荒地种植中科羊草。年,该镇羊草进入生长旺盛期,每亩可收获2茬干草约0.6吨、亩产羊草种子15-2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干草每吨元-元、种子60元/公斤计算,亩效益超过元,而且像这样的亩效益可以保持20-30年之久。
每年9月,在“塞外红”小苹果收获季节,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果品经销商到我市“抢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得的林果产业,已经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外红”苹果,又名“锦绣海棠”,是自治区首个通过国家森林认证的经济林树种。为发展林果产业,助力农民增收,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对这一经济林树种栽植技术进行攻关,最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使这一品种成为适宜沙地种植、亩效益高、易于推广的优良经济林树种。
有了科技的支撑,全市“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从年的几百亩,扩大到年的30万亩,丰产期亩效益超过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我市正以科尔沁草原保护和修复为基础,进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辽探索。
坚持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立足自然地理格局,促进森林、草原、湿地正向演替,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坚持统筹兼顾
推进系统治理,统筹兼顾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突出重要生态区位
和重点治理区
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施策,以水定林定草,科学配置保护修复措施,集中发力,促进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生态功能整体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
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提高林草保护修复科技含量,培育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新动能。
从“一沙之治”到“生态之治”,
科尔沁大地变了模样。
在不久的将来,
科尔沁草原将以山更清水更秀、
林更茂田更丰、湖更净草更绿、
沙更稳民更富的美好景象,
迎接八方来客!
策划
阿力玛
文字
贾雪
图片
张启民等
编辑
石若冰
编辑
石若冰
校对
塔娜许红霞
审核
阿力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liaozx.com/tlsly/1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