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宇通辽市木里图公社太平庄大队第二

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202/4768975.html

木里图公社太平庄第二生产队

知青集体户的往事

红宇

(一)革命化的春节

提到集体户那是第二故乡的家!那里有我的知青兄弟姐妹,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相处的十分融洽!

我户的知青同学是年6月末之前下乡的,集体户组成有8名男生,7名女生。同时也选出了户长,伙食长,当时生产队派人给集体户做饭。第一年国家提供口粮!刚到生产队,我们住在老乡家,与房东关系处的相当的好!国家给知青投入资金,在当年10月下旬,就盖了五间红砖大瓦房,是生产队最显眼最漂亮的房子。

初来乍到生产队没有电,到了晚间只能倒在炕上闲聊中进入梦乡!是知青改变了第二故乡的面貌,是知青丁利平同学与民兵连长,经过与电业局沟通,在75年春节,迎来了光明,结束了没有电的历史。

年春节也是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按上级知青办指示精神,要求知青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集体户同学响应上级号召,第一次离开家乡,在第二故乡过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春节,想起此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年三十晚上大家动手包饺子,还记得户长王云河,他是个性格较慢的人,没想到干起家务活那叫利落。压饺子皮的速度之快,3.4名女同学包饺子他也供的上。大家在一起守岁,过得十分开心!

大年初一吃了早饭,就开始组织秧歌队,秧歌扭的更开心!刘臣是秧歌队的领队,扭起来活泼可爱,还带几分情趣。自从知青到了生产队,带去了知识,带去了新的活力。尤其有电后,我利用大队的广播宣传农业生产知识,送去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发挥知青的作用!知青有的跟大帮干活,还有在学校当老师,在大队当饲养员,学开拖拉机,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这就是知青……(写于年2月20日晚10点)

这张集体户全家福是

年年初欢送丁利平应征入伍的合影,

也是集体户在农村的唯一一张照片。

(二)知青点的那些事

经过农村的大风大浪的锻炼,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使每个人的思想觉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农民的憨厚老实的性格,给予了我们人生的更多的启迪!

在年初集体户有了小的变化,有两位同学要返城接班,结束了集体户生活。无论如何大家在一起生活劳动,要返城了同学们真是有更多的不舍。也给刚在农村稳定下的每个人,也是小小的波动。可好大家还是正常的有序的劳动着!

另外生产队派人做饭的事儿,就3个月时间,把人家辞退了。经讨论决定轮流做饭,我是首当其冲的那一位。当时还没有电,做饭离住处还有一段距离,真是没辙硬着头皮,黑灯瞎火的前行!

抱着试试的心里,根本没做过10多口人的饭,经过努力在饭点把饭菜端到饭桌。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大家,我的知青兄弟姐妹们,都非常的滿意,向我投来赞许的话语。终于把悬着的心放下了,谢谢大家真诚的眼神,有你们就足够了!

搬进新家园,集体户又有了新的打算。也学着社员家的生活模式,开始喂养一头猪,到年底杀年猪。有了想法就付之行动了!

在家做饭的同学除负责一日三餐,还要负责喂猪,干起活来确实很累。但想到杀年猪一年吃的油也能改善伙食,还是信心满满!做饭的同学不辞辛苦,可是到杀年猪的时刻,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猪杀了有痘,白浪费了一番心血。只能耗油了,另外把肉烀熟了再吃。第二年也就没再喂!

集体户搬到新家,屋里还有一件很时尚的家用电器,(我也记不清大概是帮扶单位赞助的)大家猜猜是什么呢?那是蜜蜂牌缝纫机!在七十年代那可称得上大件!

有缝纫机我做饭的闲余时间,为社员做中山装,做裤子及各种零活。上衣和裤子关键是装兜,还好我很内行,做的细致,社员都相中我做的缝纫活。而且我非常的愿意为他们服务,更重要的是免费,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燃眉之急。为此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和感情!

我是50后,做针线活还可以。但做一双完整的鞋还需要努力!耐心的请教老乡,从打格布开始,用鞋样开底子,包鞋底一道道程序,细心的琢磨着。做好这些磋麻绳,纳底子然后再上鞋帮,经过努力自己先做了双丁字拉带鞋,穿在脚上别提有多高兴。社员姐妹们也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有了成功的经验,开始为家人做鞋,做了夹鞋做棉鞋,一发不可收拾。我是左右邻居眼里的好孩子,是妈妈的好帮手,也是知青中少有的人才!哈哈!开始自吹自擂啦!椰风挡不住啰!(写于年2月25日)

(三)生产队里的故事

1,故乡的人故乡的情

生产队多么熟悉的字眼,因为那是我第二个故乡,那里有我曾经劳动留下的身影,那里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打起行囊,带上小木箱,来到了广阔天地,太平庄大队第二生产队。

乡村的煎饼至今让我难忘。每天上工前去马娘家带上一张香脆的煎饼,那是奶奶闲熟的动作,做出的一道美味的早餐。当煎饼做好的那一刻,马家小弟也得让我三分,奶奶告诉他,先让姐姐吃饱了好上工。特温馨的画面让我难以忘怀!

公交车上相遇,感人的一幕,好像发生在昨天。我在公交车上遇见了乡村的马娘,见了我就如见到了亲人,也不顾一切把我搂在怀里,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嘴里还在念叨着非常的想我!等她老人家下车,车上的人问我是什么情况,我自豪的告诉他们,她是我第二故乡的人,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也感觉乡情难忘,也让大家投来了羡慕嫉妒的目光!我讲的这两位亲人她们已经去了天堂,但愿她们安好无恙!

还有一位前院的王娘,她心地善良,左邻右舍有事儿,她都会帮忙。尤其是知青到了生产队,不约而同来到王娘家唠家常。在生产队的几年里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每每回忆起还感觉很甜!

抽调回城后,我们也会想念家乡的人。到了秋天玉米下来了,她老人家会坐着班车,从四十路以外,把新鲜的玉米送来,让你尝尝鲜,这份情这份爱保存着深深的情意!让你对故乡有份牵挂,有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这种互相惦记着,始终保持到她老人家去世。愿老人家在天堂安好无恙!(写于年3月4日)

2,记《一次暴雨》

年夏天,一次去红河边铲谷子。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大家兴高采烈的有说有笑。可是六月天尤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说迟那是快,大雨点就劈头盖脸的下了起来。我们去铲地的地,离生产队很远,中间也没有遮风挡雨的,只能任风雨吹着。这场雨至始至终也都是晴天,就这样随着雨有点小了往回返,此时此刻浑身湿透了。

经过这场雨淋后,晚上就从头顶到脚底板,痒的钻心,随手一摸,从头到脚全身都肿了。土话叫饭疙瘩!实际就是受潮气影响,导致浑身痒的难受。并没因身体这样回城看病,第二天就在赤脚医生那拿点扑尔敏吃了。关键是年轻没几天症状就消失了!

但此病在回城后,每年都犯就得往静脉里推钙。此病持续到85年冬天,犯病又打针。那天开工资,连包和药针都丢了。哈哈!病让小偷给偷走了!从此减少了我的烦恼!

3,记《打场夜战》

在生产队秋天收获的果实,都陆续的进了场院,为了减少损失,生产队会组织劳动力打场。在场院打场时,整个场院挑灯夜战,同时大家都在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打场的活计不是太累,就是要贪晚,尤其是年轻人到点真困啊!妇女一般都是跟玉米脱粒机,用铁撮子装玉米棒,倒入脱粒机中。但是此活很脏,机器转动起来就会灰尘飞扬!此活我们也沒退缩,活跃在场院上,半宿也不知走了多少趟。倒班了就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集体户简单的收拾一下,倒下就进入了梦乡!

4,记《赶大车拉油》

在生产队时,大队有柴油机,浇地的机井,拖拉机都需要柴油。计划经济时柴油很紧张,但此事难不倒咱。四年中不知来油库进油多少次,我的记忆中也只能说不计其数!

每次来购买柴油,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四套挂大马车。我是一个男孩子性格,什么事儿都不服输,赶大车的事儿,也必须实践一下,才能满足我的愿望。70年代路上车也很少,车老板在边上看着,我也甩起大鞭子,赶起了马车,尤其是当时青松岭的电影中的长鞭呀一甩呀,啪啪的响哟!赶起了大车出了庄……此举动让车老板也很高兴说,没想到城市的孩子也什么都能行!每次来拉油都非常的喜欢来,把油桶装上油了,还要带他们去东方红餐馆吃上顿馅饼,改善一下伙食!这是一次难得的午餐……

今年下乡己经是47周年,但提笔记录所经历的事儿,有一种好似发生在眼前。回忆青春岁月,无怨无悔。虽已两鬓白依然豪情在!让余生岁月静好!夕阳无限美!向快乐出发!(写于年3月6日晚)

(四)集体户的尾声

话说年集体户同学来农村已经两年了,上级知青办有规定,在农村锻炼滿两年的允许返城了。这可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是不能一次返城,需要分批次有指标才能回去。为此在年下半年起,就有返城工作啦!76年不论国家还是下乡人员都是多事之秋啊!

年是国家的特殊时期,年1月8日是周总理逝世纪念日,年7月28日是唐山地震纪念日,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纪念日。在国家的不平凡的一年里,集体户年也是非常特殊的日子!

年初有应征入伍的同学,有工厂招工的同学,有霍林河建矿援建的同学,年末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这一年人员从13人降为6人。

返诚的人非常高兴,但留下的生活还要继续。这并没因为没走而气馁,还是正常出勤参加农业生产。七六年末我当选为大队团支部书记,并参加公社团代会,被公社团委破格提为团委委员,我是团委中唯一的一名知青!

为此我的担子又重了,不仅带领大队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活动,而且互利用晚上时间组织大家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在农业生产中有担当!

年6月份集体户添人进口了,新增加6名知青,我们的队伍又扩大了。我们以老带新,帮助新同学去了解农村的种地知识,带领新人很快的适应集体户生活,在农村这所大溶炉里,百炼成钢。共同成为劳动能手!出满勤干满点,真正的从思想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年年末来了返城指标一名,经过集体户评选,我滿票通过。但有人走后门关系,把指标占为己有,顺利的填了回城的表。我就这样错过了一次机会!

时间真快转眼间就到了年6月,返城来了指标,终于轮到了我,如愿以偿的添了表返城。此时正是我下乡4周年,农业大学有文凭。

在农村生产生活四年整,学到了做好人生的理念,有了新的高度认识,并且有了重要的基础。学到了纯朴善良的做人道理,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广阔天地的大课堂里,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真正的稳步扎实的发展自己。

写到现在集体户的故事接近尾声!

年6月末建户,集体户人员15人。

年年初,有两名返城接班,剩13人。

年年末人员从13人降到6人。

年从6人增至12人,77届毕业生入户。年末返城1人,降到11人。

年11人降9人。

年年末清户!

集体户在太平庄大队存续5年半时间!

为什么叫集体户?

由于我发了集体户的故事四篇,美友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叫集体户?为此带着问题前来百度!是啊一定要有个正确的回答。

“我们下乡时住的房子,为什么叫集体户?如果将来儿孙问,我们该怎么回答?”……

我当时一愣,无以答对。

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又那么熟悉,仿若就是自已的名字。竟无言以对,不知所措。

你知道吗?知道或不知道,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这段儿时间,认真地找了些,关于集体户名称的资料。

“集体户”是知识青年下乡时,吉林省对房屋和人员管理的统称。它也是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临时居所。

称呼和东三省的辽、黑两地有所不同。集体户是吉林省,对上山下乡青年集居住所的独有称呼,也可说是东三省首创。黑龙江青年居所,叫知青插队落户点儿。辽宁的叫上山下乡知青点儿。其实每个省的叫法都靠谱。

这个“点儿”就是集中的意思。吉林和黑龙江名字里的“户”就复杂些了。是指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明。

集体户即集体户口。吉林省的乡下知青的集体户,可以说是在,一个集体户籍的基础之上,又添加了个居住场所,也就是房屋的概念。也就是知青屋里的人,和那个集体户口簿上的名字。

知青在乡下的“集体户”一词引自户籍管理制度,是吉林省的一个创举。在吉林省,是那个特殊年代城市知识青年,集体下乡插队落户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辽宁的“青年点儿”,又貌似没有落户的说法。准确的说法,还是黑龙江的名称贴切,叫“知青插队落户点儿”好些。

好了解释了这些基本概念己经清楚了。我们为什么叫集体户,因为当时我们隶属吉林省管辖!

曾经的岁月让我们回忆,让我们用笔墨将故事记录,记录见证在农村的一步步的成长!如今提笔时曾经的故事好像在昨天。知青的名字是我们的骄傲,以广阔天地为舞台,饱蘸深情书写美丽的人生,虽已两鬓白依然豪情在,岁月匆匆、日岀日落,几十载已过,乡下真情里的时光、永生难忘。

(写于年3月21日完稿)

作者简介:于淑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liaozx.com/tlsly/86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