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故事多之二这个驻村工作队行
词曲:郭婧赵曼
音乐制作:张雪峰
听从指挥下基层,服从召唤去扶贫。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奈曼旗名驻村工作队员、名包户干部签下军令状,他们进村入户,致力于全旗口人的脱贫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份大爱如潺潺流水一般,渗透进群众生活的角角落落。年3月,奈曼旗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序列。开设《扶贫路上故事多》专栏,旨在用质朴的图文和一个个感人瞬间,记录帮扶干部在扶贫道路上的心路历程与工作轨迹,见证贫困群众生活一点一滴的改善和他们坚强不屈的脱贫意志。今天,推出《这个驻村工作队“行”》
“
情系百姓,不畏艰苦,这就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听闻驻东奈林工作队3名队员来自市、旗、镇三级不同单位,他们凭借着各自的“特长”,从完善基本信息入手,落实好“十项政策”,为群众做了不少事,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村民都说,这个驻村工作队“行”!
”
故事三:产业我来牵个“线”。
郑少龙,奈曼旗东明镇东奈林村驻村第一书记,这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显得有些腼腆的第一书记,两年前当双脚踏上东奈林村的土地,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用一片赤子之心,传递了一份浓浓的扶贫情。
贫困户罗晓明是个积极肯干的人,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脱贫,整日在手机上找适合自己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不打无准备之仗。红干椒,成为罗晓明即将开辟的“新农业”,可前期的大棚育秧到后期的技术和回收等一系列的难题成为他无法逾越的“坎”。
“贫困户要发展产业,最主要的是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郑少龙一直认为,根据贫困户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产业,工作队只需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们,这样的产业能长久、可持续。年开春,郑少龙给罗晓明带去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把罗晓明心中的那道“坎”填平的人,来自北京的红干椒客商为罗晓明提供秧苗和技术,又签订了红干椒回收合同,罗晓明心里这才有了底。罗晓明脱了贫,年底,10多亩红干椒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18亩西瓜收入8万元,15亩药材挣了2万元。
故事四:坚决不能让脱贫户返贫。
春节临近,村里发生了一件突发事。贫困户何青义弟弟何青海带着家人从外地回来探亲,晚上就住在何青义家中,本是一家人高兴地团聚,却在半夜发生了一氧化碳中毒,何青义将医院,最终导致弟弟和侄子四肢瘫痪。过后,何青义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变卖了家里全部的21只羊,又和亲戚朋友借钱给弟弟侄子治病。本是早在年底就脱了贫的何青义,如今则面对着“家徒四壁”无奈落泪。
何青义其实还不知道,这一切驻村工作队都看在眼里,并早早的开始为他做起来了谋划。“放在谁身上都伤心,但咱必须引导他树立信心,不能因为家庭变故失去信心。”郑少龙先是为何青义申请了民政临时救助,其后开始跑银行,组织材料、签字、盖章,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到账,郑少龙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拿下了”。4月14日,何青义的3万元贷款到账,两天后,何青义便购买了16只基础母羊,何青义的养羊业重新得到了帮助,这让他喜出望外。
故事五:在医院排队。
已是花甲之年的宝石是通辽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干部,他怎么也没想到,在机关单位干了半辈子,却将在扶贫一线上退休。“在咱们旗,市派扶贫干部里我是年龄最大的,虽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但做一天扶贫干部,就得心里装着群众一天,只要群众需要咱帮忙,咱就得上。”宝石的话简短而有力。68岁的孟纪云老人,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儿媳虽在家,但患有精神疾病,儿媳因为长期没有残疾证,导致无法享受到补贴,急坏了的孟纪云老人找到了宝石,宝石二话没说便驱车拉着孟纪云儿媳直奔了市里。“残疾证医院的确诊定性,才能办手续。”医院一天放50个号,第二天宝石为了挂上号,早晨5医院排队,60岁的宝石整整站立了两个多小时。当孟纪云老人接过残疾证的那一刻,宝石笑了。
一片片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孟纪云老人家如今依靠光伏发电脱了贫。“可别小瞧我们这里的光伏发电,不仅能发电,还能给大伙儿赚钱呢!”宝石边笑边说,群众月月都会有收入,光伏发电成了东奈林村的“聚宝板”。
故事六:我是这村里的人。
“有人在家吗?我们是扶贫工作队的,现在忙不,我们到你家来看看,说说话。”像这样的开场白在东奈林村是没有的。对于驻村工作队另一名女队员吴海英来说,这句话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吴海英既是本村村民,又是镇政府派的驻村工作队员。进屋聊家常,炕头沏碗水,这就是吴海英的日常,从年1月开展驻村工作以来,吴海英详细核实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解答疑问,宣传党的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危房改造等各项惠民政策。
“从完善贫困户基本信息到入户政策宣传,我一个人就能干了,这就是咱的优势。”吴海英笑着说,由于是本村人,掌握相关政策到传达到群众那里,容易理解,每户的基本情况都掌握,尤其是各户的隐性收入那更是了如指掌。不久前,针对全村排查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慢病备案率低这一问题。吴海英逐户进行排查无诊断书和病历户,通过入户排查出涉及27人的备案,医院门诊进行备案,为全村慢病贫困人口充分享受送医配药政策创造了条件。
一个脚印就是一个“字”
一件小事就是一句“话”
东奈林村如同一本精致的“故事会”
走进“书”中
这里精彩温暖的故事读也读不完
故事都很平凡,却很温暖感动。
来源:奈曼旗融媒体中心
图文:王阳
原标题:《之二:这个驻村工作队“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liaozx.com/tlsxw/1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