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通辽市推模式带发展助脱贫见成效
通辽市立足实际,把握定位、选准切口、精准组织,在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实现扶贫协作有产业、有就业、有空间、有保障、有潜力、有基础、有后劲、有效益、有措施的“9个有”成效。
一、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力争家家户户有产业。年来,立足本地区农牧业发展现状,重点支持适合当地、见效快、可持续的产业类项目。通过对贫困户需求的深入调研,京蒙扶贫协作项目以“菜单”形式编制,为贫困户提供牲畜养殖服务,并在全市成功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使扶贫项目更精准、更有效。截至年底,通辽市已累计实施“菜单式”扶贫项目11个,带贫2.09万人。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及技术体系建设,补贴帮助贫困户购买牛余头,羊余只,建设棚圈座,储窖(棚)座。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当地牛羊等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力促进了畜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
二、就地援建扶贫车间,实现足不出户有就业。为提高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率,实现农牧民根本上脱贫致富,通辽市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特点,以劳动密集型、可分散加工生产、用工灵活为原则,分别从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制衣、农畜产品加工、有机肥加工等适合本地区开展生产的产业入手,通过“村集体+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建起了14座就业扶贫车间,车间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经营企业有偿租赁,资金收益注入村集体收入,通过收益二次分配,设立公益岗位、发展小型公益事业、奖励激励贫困户产生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益贫带贫效果。年以来,建立扶贫车间共投入京蒙资金万元,辐射带动14个苏木乡镇,95个贫困嘎查村,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人,让贫困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就业,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三、量身打造就业岗位,深挖劳务协作有空间。根据劳动力分布情况,两地人社部门深度对接,年至今出台4份政策文件,为贫困人口提供交通补贴、培训补贴、稳岗补助、社保补贴、就业服务、子女就读等优惠政策,提高贫困户转移就业意向。同时,加强建立劳务输出机制,通过北京职业院校在建筑、纺织、电子产品加工、汽修、烹饪等领域进行定向培养,提高人员就业技能,为贫困户量身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劳务输出渠道,比如科左中旗向顺义区劳务输出“顺丰快递小哥”、科左后旗向怀柔区劳务输出“货车司机”等特色渠道,让更多的贫困户找到了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定位,真正实现贫困户在京有就业、就业有空间。年以来,共帮助贫困人口人到东部就业,其中进京就业人。
四、强化人才技术帮扶,实现医疗合作有保障。通辽市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因病致贫,年底22.7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占79.84%。年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医疗扶贫措施,累计有27家医院与通辽市30家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从技术支持、人才支援、跟岗学习、支医活动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在帮扶项目资金方面,为4个国贫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免费体检项目,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达到全覆盖,对患重特大疾病建档立卡贫因人口实行分类诊治,实施“互联网+健康扶贫”项目,加强两地间远程教学、学术交流和远程会诊协作。同时,从产业方面支持带动因病致贫无劳力或弱劳力人群,通过托养或入股分工等方式,发挥北京市产业和医疗资源优势,保障因病致贫户实现脱贫,防止脱贫户因病再返贫,彻底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
五、扶志扶智双管齐下,实现未来发展有潜力。脱贫攻坚,教育一马当先,因内蒙地区地广人稀,为彻底解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问题,年投入京蒙资金万元,在奈曼旗义隆永镇试点建设幼儿园项目,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及时解决了目前82名适龄儿童无学可上的难题,同时项目能够辐射带动周边2-3个嘎查村,辐射服务人群约人,从娃娃抓起,彻底拔掉穷根。依托北京优势教育资源,截至目前,北京市对口帮扶区28个学校与通辽市43个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互派交流学习教师百余名,聚焦帮扶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聚焦提升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百度集团结合贫困地区地域广阔、教学点分散、教育资源匮乏等特点,捐赠价值万元的教育课件,运用全球领先的AI教学技术,分三大空间七大功能模块,满足贫困地区教师教学难点常态化服务,百度智慧课堂备课系统能够覆盖我市4个贫困旗县约所中小学校。在开展科技扶贫方面,成立“京蒙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通辽工作站”,北京市科委无偿为通辽市提供近50万元油鸡鸡雏,通过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年以来,两地教育、农牧、科技等系统合作组织培训30余期,培训人次,结合本地特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北京市引进新技术16项,合作培训致富带头人人次,其中人创业成功,共带动名贫困人口。
六、做强土地优势资源,实现产业发展有基础。依托通辽市地域广阔、土地充裕的优势,鼓励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经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年首农集团投资0万元,在科左中旗流转20万亩土地,建设高蛋白大豆种植基地,逐步打造形成集良种繁育、科学种植、精深加工、推广销售的大豆全产业链;绿洲食品有限公司在库伦旗流转亩、订单亩土地,种植蔬菜,带贫人;年首农集团投资万元,流转亩土地建设哈民小黄米种植基地,实施小黄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增收;库伦旗年投资万元,实施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及配套冷链物流项目,流转1万亩土地种植生蔬、蘑菇,实现进京销售额.3万元。
七、多种模式壮大集体,乡村振兴留有后劲。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村跨域发展,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结合本地部分嘎查村没有集体经济或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突出问题,在实施京蒙扶贫协作项目、开展产业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扶贫车间、合作社的作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年以来,优先采用“村集体+企业+贫困户”的基本模式,投入援助资金万元,共援建车间和合作社25个,辐射带动约26个苏木乡镇,约个贫困嘎查村,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人。在收益分配方面,项目按照不低于8%的收益资金归村集体所有,再通过“”方式对收益进行二次分配,即:30%收益用于设立公益性岗位、30%用于嘎查小型公益事业发展、40%收益用于激励奖励等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留足后劲。
八、支持农民变股民,分红带贫有效益。通过京蒙项目资金股权化,实现当地农牧民变股民。奈曼旗互利村将34.5万元扶贫协作资金作为全村贫困人口的入股股金,并根据意愿,组织贫困户将耕地实物入股,投入到村甘薯种植加工合作社,每年获得分红,实现全村贫困户集体脱贫。发展扶贫资金信贷化,实现固定利率收益。科左中旗整合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和万元京蒙扶贫协作资金,以贷款形式投放给龙头企业,以年收益不低于8%的标准支付收益资金,用于对贫困嘎查村和贫困户的支助、带动贫困户就业和养殖互托代养,使贫困户在肉牛产业链中增收。
九、推行“七个一”通辽扶贫协作模式,确保工作落实有措施。为更好的落实各项扶贫协作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辽市大力推动实施“七个一”工程,保障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地实施。即:“制定一套京蒙扶贫协作政策、建设一个京蒙扶贫协作合作园区、建设一个京蒙扶贫协作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建成一个通辽市京蒙扶贫协作科技创新基地、搭建一个京蒙扶贫协作平台、成立一支京蒙扶贫协作发展基金、引进一批京蒙扶贫协作合作项目落地”。着力打造京蒙扶贫协作“通辽模式”。
完
编辑:杨羽飞
审核:王树辉
投稿邮箱:tlfpbxx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liaozx.com/tlsly/6057.html